北京作为首个同时举办夏季与冬季残奥会的城市,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,许多曾参与2008年夏残奥会的运动员,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,迎接冰雪赛场的挑战,中国轮椅冰壶队队长王蒙坦言:“从夏季项目转向冰壶,改变的不仅是运动方式,更是对自我的重新认知,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永不言败的信念。”他的队伍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夺得中国首枚冬残奥金牌,如今他们希望在家门口延续辉煌。
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老将身上,更激励着新一代运动员,18岁的单板滑雪小将李岩因意外失去左臂,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入选国家队,他说:“看到前辈们在赛场上拼搏,我明白了体育不是关于完美,而是关于突破。”他的训练日记扉页上写着:“每一天都是与命运的较量,每一步都是向梦想靠近。”

科技的力量为残奥健儿插上翅膀,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的训练基地,运动员们享受着定制化的科技保障,智能假肢能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姿态,帮助高山滑雪运动员应对复杂赛道;低温适应性训练舱则模拟极寒环境,提升运动员的耐受力,中国冬残奥代表团科研团队负责人张教授介绍:“我们针对不同残疾类别设计了个性化方案,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运动员的需求。”
人文关怀贯穿备战的每一个细节,心理辅导团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运动员缓解赛前焦虑,而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升级则让训练生活更加便捷,越野滑雪运动员刘佳表示:“过去我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身体限制,还有环境障碍,但现在,从宿舍到训练场,所有设施都为我们量身打造,这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比赛本身。”
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中国的盛会,更是全球残奥运动的里程碑,来自挪威的滑雪老将彼得森已参加过四届冬残奥会,尽管年近五十,他仍坚持每日训练:“体育让我忘记年龄和残疾,只记得对胜利的渴望。”他的对手、日本选手小林良田则说:“竞争之外,我们更像是战友,因为每个人都在用生命诠释何谓‘更强’。”
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·帕森斯对此评价道:“北京冬残奥会将展现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,这里的运动员不仅是赛场上的竞争者,更是世界的灵感来源。”

在光鲜的赛场背后,是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,中国冰球队队员赵海生在训练中撞断两根肋骨,仅休息两周便重返冰场:“队医说我疯了,但我想证明,残疾人同样可以创造奇迹。”他的队友陈帆因车祸失去双腿,最初连平衡都无法掌握,如今却成为球队的“防守铁闸”。“我用了三年学会滑行,又用了三年学会对抗,如果有人问我凭什么坚持,我的答案永远是:我不想辜负那个曾经爬不起来的自己。”
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,在残奥舞台上,每一名运动员都是“永不放弃”的代言人,他们的成绩或许有高低,但他们对命运的反击同样震撼人心。
随着冬残奥影响力的扩大,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,近年来,全国已建成30余个残疾人冰雪基地,超过千万人次参与相关活动,基层教练王伟观察到:“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开始接触滑雪、冰球,他们不再视残疾为标签,而是将其化为动力。”
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,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,北京冬残奥会将成为推动全球残疾人权益的重要契机。“体育教会我们平等与尊重,而残奥会正是这种价值观的最佳载体。”